一位希望現代化傳統電路板的工程師通常會看到一條明確的前進道路。通過將經典的穿孔(THT)設計改裝為現代的表面貼裝(SMT)元件,產品可以獲得新的功能並縮小尺寸。在CAD佈局的乾淨、二維世界中,這種組合看起來很直接。但在工廠車間,設計變成實體物品時,這個簡單的升級引發了一場深刻的製造衝突。
專為穿孔元件設計的電路板預期一個簡單、幾乎鄉村風格的流程。元件插入後,電路板會經過一波熔融焊料。然而,SMT的引入並非簡單的添加,而是整個製造現實的轉變。它需要潔淨室、焊膏印刷機和機器人點膠機。更重要的是,它迫使電路板通過回流焗爐,這是一個對原始PCB基板及其堅固的THT元件來說從未設計承受的全板加熱循環。這一變化引入的應力可能使電路板變形、層間剝離,甚至將困住的水分轉化為破壞性力量。這個設計選擇帶來一連串的風險,必須從第一個SMT焊盤放置的那一刻起就加以管理。
核心挑戰:兩個熱世界的故事
每個混合技術組裝的核心都存在一個熱哲學的根本衝突。每種類型的元件都是為截然不同的焊接環境而設計,強迫它們共存於一個電路板上,會產生一種固有的緊張,這也是大多數製造缺陷的根源。
表面貼裝元件期望在受控、溫和的回流焗爐環境中工作。整個組裝過程被仔細預熱,將溫度提升至約245°C,僅足以融化焊膏,然後以同樣的精確度冷卻。這個過程將電路板視為一個單一的熱質量。它是一個由均勻性和控制性定義的過程。
相比之下,穿孔元件則源自局部激烈加熱的過程。在波峰焊中,只有電路板的底部被拖過一波流動的焊料,溫度通常高達260°C。加熱迅速且激烈,局限於焊料一側。當你將這兩個世界強行結合時,便沒有理想的選擇。你必須要麼讓電路板經歷多次壓力大的加熱循環,要麼嘗試一個單一的過程,將一組元件推向遠超其設計極限的範圍。
權衡取捨:選擇組裝序列
為了解決這個熱衝突,製造商已經開發出三條主要途徑。這個選擇不僅是技術性的,更是一個具有深遠後果的策略決策,影響成本、產量速度和電路板的最終可靠性。
最古老的方法是先放置並回流SMT元件,然後插入THT元件,並讓整個電路板通過波峰焊機。對於大量生產來說,這個流程快速且經濟。但這也帶來了高風險。任何在電路板底部的SMT元件都必須用膠水固定,並且必須足夠堅固以承受260°C焊波的激烈浸泡。這是一個殘酷的測試,許多元件並非為此設計。
一種更現代且更溫和的方法也從標準的SMT回流流程開始。然而,之後由選擇性焊接機器人來處理THT元件。噴嘴只針對THT引腳,噴出一個小巧、可程式控制的焊料噴泉,保持高溫局部化,保護其餘部分。這個過程對敏感元件來說安全得多,但代價也更高。機器人系統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且由於這個過程是串行的,一次焊接一個接點,速度比波峰焊慢得多。
第三條路徑追求單一流程回流的終極效率。利用一種稱為Pin-in-Paste(PiP)的技術,將高溫等級的THT元件插入已印有焊膏的孔中,就像SMT焊盤一樣。然後,整個電路板(包括兩種元件)只需經過一次回流焗爐。這省略了一整個焊接步驟,但成功與否取決於一個幾乎沒有容錯空間的過程控制水平。
Pin-in-Paste 的精確性問題
Pin-in-Paste 工藝的可行性完全取決於一個困難的變數:焊膏體積。印刷到通孔中的膏體量必須極為精確地計算。它需要剛好足夠填滿元件引腳與鍍層孔壁之間的空隙,這被稱為“桶壁填充”,同時在電路板的兩側形成適當的焊錫角。
這造成了一個極其狹窄的工藝窗口。膏體太少會導致焊點弱且填充不足,這是一個違反行業標準(如 IPC-A-610,通常要求超過 75% 垂直填充)的缺陷。然而,膏體過多在插入元件時會被擠出。這些多餘的沉積物可能成為在回流過程中移動的焊球,造成災難性的短路。達到正確體積的要求需要定制設計的模板和幾乎完美重複的印刷工藝,這使其比標準的SMT組裝更為敏感。
當“足夠好”不再適用:預成型件與 Pin-in-Paste
對於THT焊點完整性不可妥協的應用,例如航天或醫療設備中的高熱質量連接器,Pin-in-Paste的工藝風險可能是不可接受的。在這裡,製造商面臨著工藝成本與保證可靠性之間的經典權衡,將PiP與另一種選擇:焊錫預成型進行比較。
預成型件是放置在或圍繞通孔內的小型、精確設計的焊料合金形狀,放置在元件插入之前。它們是一種材料解決方案,而非工藝解決方案。它們保證每個焊點具有特定且可重複的焊料體積,從而形成非常堅固的連接。代價是成本和複雜性。預成型件是額外的元件,需要採購、管理並放置在電路板上,增加了材料費用和另一個工藝步驟。這個決策變得具有策略性。Pin-in-Paste 是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適用於成本敏感型產品,其工藝變異性是可以接受的風險。焊料預成型件則是高可靠性應用的保險政策,這些應用中焊點失效是不可接受的。
工廠車間的3D現實
在佈局工具的抽象空間中,電路板是一個二維平面。這個觀點是設計師在創建混合技術電路板時犯下的最常見且代價最高的錯誤的根源。他們忘記了焊接設備是三維機械,並且需要實體空間來操作。
在波峰焊過程中,一個高大的通孔元件會投下“焊料陰影”,形成一個“尾跡”,物理阻擋熔融焊料流向下游較小的SMT元件。根據元件的高度,這可能需要15mm或更大的禁入區。對於選擇性焊接,機器人噴嘴需要在每個引腳周圍留出3到5mm的清晰半徑,以便接近、焊接和收回而不撞到相鄰的零件。在這個區域內放置高大的電容或連接器會使自動焊接變得不可能。這個由2D思維產生的簡單疏忽,迫使組裝必須手工完成——這是一個緩慢、昂貴且遠不如自動化重複的工藝,削弱了利潤並引入了質量風險。
失敗的解剖
在設計過程中忽略混合技術組裝的熱衝突和物理現實,會產生一類獨特的缺陷。這些不是任何組裝工藝的典型問題;它們是強迫兩種不兼容技術在一起的直接、可預測的後果。
由高大THT元件在波峰焊中產生的焊料陰影會使下游的SMT焊盤完全未被焊料覆蓋,導致開路。在電路板的其他位置,同一個260°C的焊波的熱震可能對底部SMT元件造成災難性影響。它已知會在陶瓷電容器中產生微裂紋,並對敏感的集成電路造成潛在損傷,導致產品出貨數月後出現神祕的現場故障。
甚至用來保護電路板的設備也可能成為失效的來源。用於波峰焊托盤的複合材料是一種優秀的熱絕緣體。雖然它有效地屏蔽了SMT元件,但也阻擋了紅外預熱器。如果工藝工程師未能制定一個考慮到這一點的定制熱輪廓,電路板就會在未充分預熱的情況下到達焊波。由此產生的熱震會導致焊料流動不良,並造成工藝試圖避免的缺陷:THT元件的孔洞填充不足。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多次嚴苛加熱循環積累的應力可能導致整個電路板變形,破壞像BGA這樣的精密連接,並產生幾乎無法診斷的間歇性故障。
為製造而設計:觀點的轉變
解決這些挑戰的最有效方案不在於更先進的機器或更複雜的檢查,而是在於在最初的設計階段採用一種從一開始就預見製造過程的思維方式。
保護脆弱部分
核心策略是保護敏感且昂貴的SMT元件,免受不可避免的THT焊接過程的嚴苛影響。這從佈局開始。最可靠的做法是將所有高價值的零件——處理器、BGA和細間距IC——放在電路板的上側。通孔元件也從上方插入,所有激烈的焊接動作(無論是波峰還是選擇性)都限制在底側,遠離任何脆弱的部分。
除了放置之外,設計師還有權指定工藝。在製造說明中要求選擇性焊接,是保護組裝的最可靠方法。如果高產量或成本壓力使波峰焊成為必要,解決方案是與製造商合作,設計一個定制的波峰托盤。這個夾具經過精心設計,具有口袋和屏蔽,作為熱屏障,物理覆蓋底側的SMT元件,讓它們在通過熔融焊波時受到保護。這是一個基於經驗的解決方案,承認工廠現實並為之設計,而不是與之對抗。